上周我朋友李哥急匆匆给我打电话:"老弟,赶紧帮我看看这套房子,地段不错,价格也便宜,我准备下手了。"我赶到现场一看,是个建于90年代的老破小,位置确实不错,但产权只剩25年。我连忙劝他:"你可别急着买,这房子产权问题大着呢,下半年新规可能要落地,到时候这类房产处理起来麻烦。"
李哥一脸疑惑:"什么新规?怎么我不知道?"这不只是李哥一个人的困惑,很多准备在2025年下半年入市的购房者都面临类似问题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,相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新的调控措施,有两类房产特别值得警惕。
根据住建部2025年5月发布的《全国住房发展报告》显示,目前全国住房空置率达到16.8%,其中三四线城市空置率更是高达20%以上。与此同时,部分城市老旧小区和临近产权到期的房产交易活跃,但风险也在累积。针对这些问题,下半年可能落地实施的两大新规值得关注。
第一个新规涉及的是老旧小区和危房。根据住建部门统计,全国现有各类老旧小区近16万个,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。这些小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、安全隐患多、居住环境差等问题。
展开剩余84%我们城市就有很多类似的老小区。上个月去朋友家做客,电梯故障经常发生,管道漏水时有耳闻,外墙脱落更是常态。虽然房价便宜,但住起来问题不断。
目前,各地正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,但由于牵涉面广、资金需求大,进展并不理想。据住建部数据,截至2025年6月,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率仅为35%。
下半年可能出台的新规主要包括:一是明确老旧小区的认定标准,将使用年限超过20年、基础设施老化严重、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住宅纳入重点监管范围;二是要求房产交易时必须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,不合格的房产将限制交易;三是建立老旧房产信息公示制度,让购房者清楚了解房屋的真实状况。
这意味着,那些没有进行鉴定或鉴定不合格的老旧房产,将面临无法正常交易的风险。而一些外表看似完好但实际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房产,价格可能大幅下跌。
我朋友王姐前年在某三线城市花60万买了一套80年代的老房子,打算翻新后出租。结果今年初小区被列入危房范围,不仅无法出租,还面临强制腾退的可能,这60万很可能打了水漂。
所以,对于那些建于90年代或更早、没有进行过全面翻新改造的老旧小区,尤其是那些已经出现明显安全隐患的,购房者需要格外谨慎。虽然价格便宜,但潜在风险和后续维护成本可能远超预期。
第二个新规关注的是产权到期的房产问题。众所周知,我国城市住宅用地的使用权期限为70年,而商业、工业用地则分别为40年和50年。随着早期划拨土地上建设的房产逐渐临近产权到期,如何续期、续期费用如何确定等问题日益凸显。
据自然资源部2025年4月公布的数据,全国约有5%的城镇住宅用地使用权将在未来10年内到期,涉及房产超过600万套。其中,一些早期开发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产权只有40年或50年,部分已经临近到期。
我们小区旁边就有一片90年代初开发的房子,当时土地使用权只有50年,现在只剩15年左右。虽然价格比周边新小区便宜30%以上,但几乎没人敢买,因为担心产权到期后的不确定性。
下半年可能出台的新规主要涉及:一是明确不同类型房产到期续期的具体办法和标准;二是建立产权到期房产的评估机制,根据房屋状况、剩余价值等因素确定续期费用;三是要求房产交易时明确告知产权剩余期限,并在房价中充分反映这一因素。
这意味着,那些产权即将到期的房产,尤其是商业用途转住宅的"商改住"房产,可能面临较高的续期成本,这无疑会对其市场价值产生重大影响。
我邻居张姐前年花了120万买了一套"商改住"的公寓,当时没注意产权问题,后来才发现只有40年产权,而且已经用了25年。按照目前的市场预期,未来续期费用可能高达房屋价值的30%以上,这让她十分懊悔。
针对这两类问题房产,我们建议购房者采取以下防范措施:
第一,购买前一定要查清产权性质和剩余年限。对于住宅,如果产权剩余年限不足40年,需要特别谨慎;对于商业性质的公寓,如果产权剩余年限不足20年,风险更大。
第二,对于老旧小区的房产,最好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鉴定,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和后续维护成本。不要被表面的低价所迷惑,安全才是第一位的。
第三,充分考虑未来的政策变化。随着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的推进,一些老旧小区可能面临整体拆迁或改造,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,需要全面评估。
第四,对于产权即将到期的房产,可以等新政策明确后再做决定。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续期费用会占房屋价值的一定比例,但具体比例尚未确定,贸然购买风险较大。
除了上述两类问题房产外,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还可能出现这些新变化:
首先是"带押过户"可能受到更严格监管。所谓"带押过户",是指房产在银行贷款未还清的情况下,买家承接原贷款并过户的做法。这种方式在一些城市较为流行,因为可以节省首付和各种税费。
据房地产研究机构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一二线城市约有15%的二手房交易采用了"带押过户"方式。但由于这种方式存在较大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,预计下半年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。
其次是"商改住"政策可能收紧。随着部分城市住宅供应增加,允许商业用房改为住宅的政策可能调整。尤其是那些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差价的"商改住"房产,将面临更高的政策风险。
再次是房地产税试点范围可能扩大。虽然全面推行仍需时间,但部分城市可能先行试点,这对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会产生较大影响。
我们周围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调整投资策略。李哥最终放弃了那套老旧小区的房子,转而考虑新建小区的中小户型;王姐已经开始筹划出售自己的"商改住"公寓,希望在政策变动前及时止损。
从更长远来看,房地产市场正从"金融属性"向"居住属性"回归。购房者需要更理性地评估自己的实际需求,而不是盲目追求投资增值。尤其是在当前市场调整期,更要谨慎对待那些存在政策风险的房产。
2025年3月,某房地产研究机构对1万名购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,85%的受访者表示会将"住"作为买房的首要考虑因素,只有15%的人仍将投资增值放在首位。这一比例在五年前几乎是反过来的,可见购房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
我朋友小张去年买房时就很理性。他没有追求市中心的高价房,而是选择了郊区轨道交通沿线的新建小区,户型实用,配套齐全,虽然位置不如市中心,但居住体验很好,价格也合理。"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,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。"他的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。
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,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,都应该坚持几个基本原则:位置要好、产权要清晰、质量要有保障、价格要合理。特别是对于产权问题,一定要格外关注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使用权和资产价值。
对于已经拥有问题房产的业主,也不必过度恐慌。虽然新规可能带来一定影响,但各地政府在推进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平稳过渡,给予一定的缓冲期。重要的是及时了解政策动向,必要时调整自己的持有策略。
我姑姑家有一套临近产权到期的老房子,她很担心新政策会导致房价大跌。我建议她密切关注政策动向,同时可以考虑通过提前续期、参与旧改等方式降低风险。"政策不会一刀切,关键是提前做好准备。"听了我的建议,她的心态平和了许多。
从更广泛的角度看,这些新规的出台其实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通过解决老旧小区安全隐患、明确产权到期处理办法等措施,可以更好地保障购房者权益,促进市场规范化。从长远看,这对真正有居住需求的购房者是有利的。
2025年下半年已经临近,无论是准备入市的购房者还是持有问题房产的业主,都需要对可能的政策变化有所准备。理性看待市场变化,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性行为,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你对即将到来的房地产新规有何看法?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老旧房产或产权到期房产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!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
发布于:广东省